国际观察

引航思想浅论 

来源:国际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1.定义、要素与原则

首先引航是什么?引航是一个行为的组合,即观察、判断、行动的反复循环。这个过程是表现在时间轴上的,它是一定空间之下、规则之下、以安全为目的的行为过程。如果将空间和规则统称为广义的大环境,那么安全就是引航员引领的船舶与大环境在时间轴上是否匹配的问题。

于是我们找到了研究的元素:观察、判断、行动、船舶、大环境、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原则。很显然,引航行为涉及观察、判断、行动,必然涉及体力、心理与思维,而这三者本身都是变量,所以引航必然讲究状态,因此引航行为的正常,首先是足以胜任引航工作的状态。能够体察到自己的状态,加以主动的引导是开始进入引航工作状态的第一步,同时这种体察一直到工作结束,纵观引航事故史,一些大失水准的事故都是因为状态的失察与失衡,因为状态是技术的阀门,当然并不是每次状态的失衡都会导致事故,这有个或然率问题。于是我们有了关于引航的行为定义:引航是引航员在状态之下,以安全为目的,在时间轴上与环境之中观察、判断、行动的反复循环过程。

如果用流行的系统理论来说,人、船、环境也可作为简单的模型,只是这里更需研究人的行为,作用于船舶与大环境该适合什么样的原则,以及在分解动作中该具备怎样科学的思维。

那么船舶与大环境之间的原则究竟是什么?是适合环境。在这里引航员工作直接表现为船舶与大环境的匹配关系,船舶的状态在时间轴上如果适合当时的大环境,船舶就是安全的,否则就是趋于危险的、事故边缘的。在《国际海上避碰规则》里,也印证了这点,在避碰最基本条款里,无论了望条款,还是安全航速条款和碰撞危险条款都有“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这一限定性条件,规则是历史航海智慧与经验的浓缩,可以这样说,无论实践和理论,“适合环境”是航海思维原则的核心。这与行为应当遵守规则并不矛盾,因为适合当时环境恰恰是规则的条件性要求,规则能对环境和行为进行有序的优化,但绝对不可能脱离环境。规则中背离条款的出现更突出了适合环境的地位,规则规定了背离亦是遵守,而世上唯一不能背离的只有当时实际的环境。船舶的状态与当时环境匹配度越高,则越安全,在风、流、水深、态势之下,相应必然对应着船舶合理的航行状态与位置。可见在引航员控制船舶在大环境移动时,适合真实的环境是第一位的,规则是第二位的,绝大多数时候二者是统一的,广义的规则仍在成熟之中,通航的环境也在优化之中,能否适合二者——即这个大环境,就是我们判断与检验行动的标尺。

为了更为形象,简图如图1,图中的“适”即为思维原则又是适的状态。

2.行为下的思维

作为一名职业的引航员,如何更好的观察、判断与行动呢?这需要以下的思维习惯。

2.1 关于观察

(1)首先要有仪器观:即善于利用航海仪器,包括雷达、ais、高频了望、测深仪等等,这是一项基本的技能,此不多述。

图1

(2)串视观:首先是对自身船舶首尾大致位置的串视,让距离感更为精确,侧面阳光的影子或者码头上头部的缆桩等都是不错的依据;当视线良好时,职业的引航员更善于利用串视来进行航行和靠离,不仅通过外界固定的物标来确定船舶的实际运动方向和位置,还可以把会遇的船舶向远方物标串视,此时天地就是一个巨大的罗经盘,引航员就是圆心,海天线就是罗盘的边缘,他船被选择的串视点是否与本船碰撞,都将以巨大罗经盘方位的变化来表征,这个方位的变化表现为他船与海天线背景上的串视。尽管【规则】中强调利用方位来判断碰撞危险时,“有时也可能存在这种危险,特别是在驶近一艘很大的船或拖带船组时,或是近距离驶近他船时”,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对他船的首尾端点分别取点进行串视,从而精确的判断出引航员所在位置点与其会遇的结果,再略加本船首尾的距离的估计就可以了。在视线良好的港内,串视法精确敏锐即时,优与一切仪器,比如在上海圆圆沙警戒区众多船舶转向交汇时,一眼就会知道哪些船具有真正的危险。

(3)盲区观:全方位的观察必然不能忽视盲区中的危险,除了不能忽略对本船的了望盲区,更要对有环境中遮蔽物的盲区格外关注,例如支流的小船,弯头,大型掉头的船舶等。

(4)连续观:连续的观察才会敏锐的感知动态的变化,更早的感知危险的来临;才不至于疏忽盲区中的船舶。从这点而言,对于船舶众多的上海引航,对于体力与精力要求很高。

上一篇:从“无话可写”到“神笔飞扬”——农村小学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