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
1 材料方法
1.1 病蟹来源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病蟹初检
1.4 病菌分离
1.5 人工感染实验
1.6 病原鉴定
1.6.1 形态观察
1.6.2 生理生化特性
1.6.3 分子生物学鉴定
1.7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1.8 河蟹“牛奶病”的流行情况调查
2 结果
2.1 病蟹典型症状与初步检查
2.2 菌株的分离与致病性
2.3 病原菌鉴定
2.3.1 菌体形态与生化特性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扫描电镜观察
2.5 河蟹“牛奶病”流行情况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语
文章摘要:针对2020年4月—5月天津地区暂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大规模暴发的"牛奶病",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发病扣蟹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JMB-1,注射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致病性,死亡率100%,病症与自然发病蟹相同;采用浸浴方式也可感染健康中华绒螯蟹,感染率相对较低,从濒死蟹体内可分离到形态与JMB-1一致的菌株。采用细菌分离、显微镜观察、PCR等技术排除细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血卵涡鞭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病原的原发感染,确定菌株JMB-1为本次"牛奶病"的唯一确定病原。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8S rRNA、26S rR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JMB-1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病蟹肝胰腺、肌间隙及结缔组织中存在大量出芽生殖的病原菌。2020年5月—10月,对天津地区稻田中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扣蟹及成蟹进行检测,未发现二尖梅奇酵母,推测"牛奶病"的暴发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
文章关键词: